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吉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信息发布者:张俊海
    2017-02-15 20:58:29    来源:农民日报   转载

    吉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水稻机收现场

    吉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航化作业现场航化作业现场航化作业现场

    长春市:大力培育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

    吉林省长春市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认真谋划,形成了切实可行的《长春市2015年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方案》。依照该方案,培训采取“分段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设计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农业职业经理人与现代农业、农业政策、农业职业经理人素质和商务礼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管理、市场营销、创业技巧、农村电子商务、经济法、专业技术等多项培训内容。经过理论培训和到企业实践拓展训练后,由农业专家和实训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凭“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向农业企业推荐使用。截至10月末,全市分三期共培训114名学员。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他们的培养既要做到宏观引领,又要微观示范;既要恪守规则,又要创新求变,实施起来更加的精细、严格、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

    为了确保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取得扎实成效,长春市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组织协调。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结合多年来在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中的方法和经验,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多次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讨论农业职业经理人课程设置事宜,并认真听取和采纳农大教授的建议,诚意聘请那些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学员授课,有效保障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质量。

    在教材选择上,注重遴选科学适用、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适合农业职业经理人自身发展的培训教材,购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基础读本》《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实用书籍,并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32份,全部免费发放到学员手中。在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采用“理论讲授+座谈交流+参观考察+实践+自学”五位一体全方位的培训方式,改变了以往理论授课为主的单一培训模式,使培训活动更加生动立体新颖有效,增强了学员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们普遍感觉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一是意识和技能得到提升。学员了解到做一名合格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应该具有的大局意识;基本掌握了合作社注册与管理、合同法、经济法、财务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认定、农业金融等内容,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农产品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培训,建立了学员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渠道建立、品牌塑造等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二是视野与观念更加开阔。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触动了心灵,给学员带来了全新体验。尤其是北京示范社的成功经验,让学员感受很深。三是带头引领作用初步显现。培训班结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运作,学员们自发成立了长春农业职业经理人联盟,并于今年4月在北京市成立了“长春名优农产品北京营销中心”,5月又在长春市成立了“长春名优农产品忆美乡营销中心”。这两个营销中心,奠定了长春市农产品企业组团打市场的基础。

    通化市: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吉林省通化市是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医药城、葡萄酒城,素有中国中药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和滑雪之乡之美誉。通化市委市政府围绕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共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落实了市委常委联系县(市、区)、市级领导包点、部门帮扶、企业帮建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村企互赢”合力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实现了高层带动、上下联动、全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层次、高站位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为新农村建设后续保障提供“造血”功能的动力源泉。全市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粮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精品畜牧业、高效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五大产业,实现了从“产业服务创收”、“入股合作分红”、“产业集聚增效”等六个渠道的拓展与完善,有力促进了全市村集体经济的整体跃升。截止去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5%;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达4491家,家庭农场1314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8.5万亩,完成22个乡(镇)、196个试点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后劲和动力显著增强。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新生活。为此,全市千方百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提升。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发展到350万亩,同比增长0.5%,带动农户22.1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6.8%;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470人,培训农民已达到50.8万人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17元,较上年增长4.3%。现已形成了多元增收、多路进财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市行政村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20613项,完成投资41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7885个,完成投资33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854个,完成投资64亿元;社会公益事业项目3874个,完成投资19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6.1万户;建设农村水泥路2008公里;修建边沟1466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22处,受益人口110万人;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也全面改善,累计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及绿美化资金28.4亿元,新建垃圾点6278个、卫生厕所8.5万座;安装路灯(含太阳能)2.3万盏;种植绿化树(小棵灌木)2719万棵,绿化公路里程累计达到1834万公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四种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市共评选出10个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打造出3万个美丽庭院和4万户干净人家。通过创建美丽乡村、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等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辽源市金州乡:探索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金州乡位于辽源市东辽县东北部,以农业种植为主,没有工矿企业,农民收入单一,多年人均收入平均8709元,在东辽县13个乡镇中排名靠后。2011年,吉林省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入驻金州乡以来,特别是金州乡被确定为全省22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后,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的几大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通过优势资源与战略投资者结合,采取镇、企共建,产域一体双向城镇化、产融结合、产城结合等多种方式,使金州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变成了如今的辽源市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区,集生态公园、关东风情、冰雪、户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资本下乡、农民进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构想,本着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人文景观的三保护原则,公司在发展产业融合方面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金州乡距县城24公里,距辽源市13公里,距长春市87公里,距沈阳364公里,辽源到长春高速经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旅游业。通过优势资源与战略投资者结合,采取镇、企共建,产域一体双向城镇化、产融结合、产城结合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民进“三区”、拥“五金”(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土地流转金),并通过加快试点城镇建设,达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目前,通过发挥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的联合经营方式,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再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即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互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农业成果。

    怎样使农民进“三区”、拥“五金”?一是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直接使农民受益。二是通过企业发展、旅游服务业建设给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三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即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有机产品,公司保护价回收后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达到共赢的结果。四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引导农民搞休闲农业和亲情旅游致富。五是城镇化的逐步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永久性就业机会,成为了家庭收入的一部分。

    通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金州“鴜鹭湖”牌相关产品已经深入到家家户户,红叶岭、大地花海、八铺炕和关东风情游等旅游景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熟悉,金州“鴜鹭湖”有机蔬菜已经成为家庭农场和健康餐桌的标志。金州的老百姓,既得到了土地的收益,又在企业带动下实现了二三产业的尝试,随着金州城镇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将真正实现从“乡”到“城”的转变。

    吉林市:打造“互联网+可视农业”

    吉林省吉林市农技推广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的探索中,找到了“互联网+可视农业”这条发展路线。他们通过引入第三方互联网公司搭建远程视频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农业田间生产的远程视频直播,进而发展成为可视农业联盟。

    今年5月,联盟可视农业追溯平台开发完成(目前主要用于水稻生产追溯)。联盟在全市范围建设了15个水稻可视化种植基地,统一标识,统一监管,统一推介。7月,联盟与淘宝特色中国吉林市馆合作共建了可视农业展示专区。同时推出面向消费者介绍本地绿色农业的“可视农业平台”微信公众号。8月,联盟与本地电商、微商、社区、门店、传媒、自媒等实施对接,开始用可视农业新模式向全市的消费者推介本地的绿色农业及农产品。

    可视农业联盟是在吉林市农委的倡导下,依托互联网构建的吉林市最大的农业合作联盟,其中包括四个涉农协会和三个涉农联合体。盟员涉及农业企业、农合组织、家庭农场、农资经销、农业推广、金融保险、电商微商、传媒自媒、邮政物流等多个行业,覆盖全市。农业生产主体300多家,50%以上是水稻种植大户,其他为特产园艺养殖类大户。联盟致力于打造互联网可视化的区域性绿色农业推广平台,实现城乡的无缝对接,达到让消费者看到农业、感受农业、走进农业的目的,进而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销售。

    可视农业联盟在构建全市农业服务和农技推广新模式方面都做出了创新:一是可视基地建设创新——建设让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可视化农业基地;二是可视农业服务创新——变服务产前、产中、产后为服务产中、产后、产销;三是可视农产品推广创新——打造消费者看得懂的可视化农产品追溯标准;四是可视联盟组织创新——通过可视农业模式扁平化组织架构,实现多方平等合作。

    联盟获得了吉林市农科院、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农业环保监测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技教育中心以及气象局的技术支撑,初步构建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目前,联盟在吉林市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可视化农业基地,有可视农业村、可视村淘店铺、可视淘宝馆、可视水稻基地、可视玉米基地、可视特产基地、可视杂粮基地、可视葡萄庄园、可视蔬菜基地等,今年末基地数量将达到40个。联盟在淘宝特色中国吉林市馆设立了可视农业专区,让消费者直观看到可视基地的场景,并可直接体验可视基地的产品。开发了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电商渠道。联盟为农技推广部门提供了农业技术培训、宣传与推广基地。目前,已经举办十多场覆盖全市的网络现场会,农民在家即可观看现场会直播。

    四平市梨树县: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保护培育黑土地

    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保护黑土地资源,四平市梨树县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从2007年起,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应用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分析总结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耕地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形成了“梨树模式”。玉米秸秆覆盖宽窄行免耕栽培技术,要求在收获时将秸秆直接覆盖在地表,配套相关的技术措施,建立秸秆覆盖、免耕播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综合防病防虫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该技术实现了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达到了保土、保水、养地的目的,是黑土地保护、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方法最直接,操作最简便,农民最欢迎,收效最显著的模式。

    在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推进黑土地保护上,梨树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高端交流平台。围绕“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目标,2011年在梨树县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2015年成立了吉林省梨树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吸收了中国科学院等6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成立了“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工作站和联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技术广泛示范,促进了配套农机产品的研发创新与应用。共同创建和完善了黑土区技术体系,促进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中国农业大学与梨树县政府已联合举办两届“梨树黑土地论坛”,有6位中方院士及72名国内外专家参加。论坛已成为针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科学研究的平台、交流互动互促的平台和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三是扩大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和推广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多年推广实践,实施秸秆免耕覆盖栽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一是蓄水保墒。据测定,秸秆覆盖免耕地块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50mm降水。二是培肥土壤。连年秸秆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逐年递增。据测定,全秸秆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以增加20%左右。三是减少侵蚀,保护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四是防止扬尘。大面积实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且由于秸秆还田,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五是具有抗倒伏作用。高留茬和秸秆覆盖起到了明显的防风作用。2012年布拉万台风,免耕播种机播种的地块没有倒伏或轻微倒伏。2015年5月31日大风,免耕覆盖播种田块玉米苗的损害程度较小。六是土壤生物性状改善。在保护性耕作田块,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到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蚯蚓数量的增加使土壤的生物性状得到了改善。七是节本效果显著。免耕播种机一次作业完成播种,作业环节少,作业费用低,生产成本大大节约,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000~1500元。八是增产效果明显。免耕栽培在风调雨顺年玉米不减产或略有增产,在干旱年景则基本不受旱灾影响,产量一般比对照高出15%左右。

    白城市通榆县:粮改饲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白城市通榆县积极探索种植结构调整有效途径,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走出了一条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业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

    通榆县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把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定位在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上。借2016年被确定为“青贮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县之机,该县把青贮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工作作为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种养加互动互促的草食畜牧业生态链条,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增产、农牧增收、土地增效、生态增强的预期目标。

    为推进青贮玉米发展,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地块面积和品种。确定边昭镇哈拉道村为青贮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田,种植面积为1110亩,主要品种为“金岭17”。二是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县农业局与边昭镇金石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具体实施合同,农业局将统一购买的种子、化肥发放到合作社,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科文草业有限公司负责饲草的回收,边昭镇金石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负责播种和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机械化服务。三是深入开展技术指导。邀请金岭种业的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社员、种植户等60余人进行技术培训。对青贮玉米生产过程进行全程专项指导,保证了青贮玉米的产量和效益。据统计,示范田青贮玉米总产量3330吨,平均亩产3吨,最高亩产4吨。销售额99.9万元,每吨销售价格300元,扣除每亩240元投入,亩收益660元,比种植籽粒玉米增收120元。

    该县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还不断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将今年全县青贮玉米饲草3330吨,大部分销售到附近有800余头奶牛的2家大型奶牛养殖园区,一小部分卖给养羊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为3000余只育肥羊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饲草,带动了养殖户发展。同时,这些牲畜产生的粪便腐熟发酵后,又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既净化环境,又培肥了地力,一举两得。

    松原市长岭县:新模式发展杂粮杂豆产业

    松原市长岭县依托吉林省吉松岭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进特色杂粮杂豆和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带动了长岭县种植结构调整工作有效开展。吉松岭公司主营谷子、高粱、大黄米的加工以及豆类与农副产品精包装、销售等,年生产能力1万吨。其子公司松岭有机肥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年产10万吨生物菌有机肥生产线。公司下设农机、养殖、种植3个合作社,拥有农用机械20台(套),4万只有机蛋鸡养殖场,资产总值6000万元,全国代理加盟商已有几十家。

    加强基地建设。一是流转土地种植。流转土地13050亩,其中通过有机认证的9750亩,有机转换期3300亩。二是发展订单农业。2016年在长岭县长岭镇等5个乡镇与2348户农户签订有机托管订单面积达到4950亩,共计有机种植1.8万亩。基地种植有机作物品种有红谷子、小高粱、大黄米、玉米、黑豆、红小豆、绿豆、花生(四粒红、大白鲨)、黑芝麻、葵花(白葵、黑葵)荞麦等品种。预计生产有机杂粮4000吨,其中谷子3200吨、杂粮300吨、杂豆500吨,预计销售产值8600万元。

    强化品牌认证。吉松岭食品有限公司取得了QS生产许可、国家环境体系认证,通过了国家ISO9001:2008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有机种植的1.3万亩地严格遵循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公司先后注册了“吉松岭”“炭泉”两个品牌商标,“炭泉小米”“炭泉葵花籽”现已申请地理标志认证。分公司松岭有机肥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生产了“松岭丰”“碱地丰”两大品牌酵素有机肥,并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共同申请了国家专利。

    促进产品营销。通过宣传、参展等方式,产品现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扬州等地,并与广东省盐业集团、上海市中石油公司等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开辟网络销售渠道,在淘宝、邮乐、阿里巴巴等建立了多个网店,产品同时在线上、线下推广销售到全国各地。

    白山市:产业融合出经济新增长点

    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北五味子、刺五加、蓝莓、山野菜等良种繁育、销售、种植和鲜果加工、产品销售及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二三产业互动整合发展的新路

    2011年,公司在湾沟镇平川村流转承包土地500亩作为示范基地,以“公司+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的模式,完成种苗基地、育苗基地、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取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在省内外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

    合作社成立后,定期邀请吉林农大等院校和研究所专家,对农户进行培训和现场教学,共同研究蓝莓丰产技术,并逐步推广生态农业新模式,产品的质量、产量均有改善和提高。公司还通过基地联结农户方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有钱赚,带动农民科学致富,让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平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受益。

    为做强产业,舞活龙头,公司与黑龙江特产研究所、中国林副特产研究等科研院所联手,深度开发长白山特产资源,目前公司产品已形成饮料、果酒、白酒、养生酒、坚果、保健品、菌类、休闲食品、参茸、日化、山野菜、特产12大系列158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开发长白山生态资源的领跑者。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共申报专利成果5项,拥有蓝莓饮料、蓝莓酒的发明专利;“无糖无醇蓝莓酒”入列吉林省科技成果和新产品;研制出的无添加剂酒和饮品,填补了吉林省空白。而品牌战略的实施,又造就了“林源春”品牌知名度快速攀升,成为长白山特产“绿色、生态、健康、安全”的重要标志。

    公司的千亩蓝莓标准化基地位于长白山脚下平川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白山市及周边地区游人休闲娱乐的天然公园。合作社成立之初,只从事种植业,形式单一,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成员收入较低。为了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合作社打破传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二三产业互动整合发展道路。去年,合作社举办了“蓝莓采摘节”,实现了“种植+体验式旅游+采摘销售”全新的发展方式,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公司继续举办第二届蓝莓采摘节,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延边州敦化市:

    黑木耳栽培出富民强镇路

    延边州敦化市秋梨沟镇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后劲勃发的乡镇,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开始衍生出产业园区和生产合作社,木耳产业从散户发展阶段进入合作发展阶段。近年来,秋梨沟镇以“生态立镇、项目兴镇、特色强镇、产业富民”为奋斗目标,扎实苦干、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发展高效特色产业,推动富民强镇的新路子。2015年,该镇被省农委评定为“黑木耳之乡”。

    抓示范带动,扩大产业规模。在黑木耳产业发展过程中,该镇采取典型引路、样板示范的措施,注重用成功的范例引导、带动群众投身产业发展。一是党员干部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100多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黑木耳800多万袋,带动周边农户发展2000多万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产业大户引导。秋梨沟村村民林福斌栽培黑木耳20多万袋,去年黑木耳产量达26000斤,年收入85万元左右,带动周边群众都栽培上了黑木耳。三是合作组织带动。采取能人牵头、政府扶持方式,先后成立23个食用菌合作社,形成“合作社+耳农”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出一批黑木耳种植大户。秋梨沟黑木耳残疾人合作社自组建以来,先后吸收50余名残疾人入社,帮助农村残疾人增加收入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的困难残疾人及家庭脱贫,让“弱势群体”逐步转变为“致富能人”。

    抓集约经营,提升品质档次。坚持围绕增产增收的目标,不断推动黑木耳产业化生产,致力改善品质档次。一是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培育黑木耳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土地向黑木耳种植大户集中,充分发挥规模效益。2015年,全镇共为黑木耳种植大户调整土地1000多亩,较好地实现了集约化生产。二是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注重发挥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除免费为会员传授黑木耳生产技术,组织黑木耳营销等全程跟踪服务外,还聘请市农业局专家为技术顾问,定期组织培训和技术讲座,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在黑木耳栽培过程中,要求农户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从黑木耳的菌包生产、地摆吊袋、采摘包装等环节实行统一规范操作。

    抓品牌战略,开拓营销市场。一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投资100万元建设双发村规模化菌包生产线项目;投资169万元完成唐家店村、玉泉村、山河村、秋梨沟村黑木耳种植小区扩建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黑木耳大市场已于去年投入运营。二是着力培植品牌。该镇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40多万元用于黑木耳的产品推介、注册登记和品牌包装。近几年,分别注册了“印象东北”“林芝玉”等多个黑木耳商标,并相继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三是着力宣传品牌。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矿泉富硒木耳的推广,有效促进了全镇黑木耳产业发展;利用“互联网+”线上销售平台和省州市农博会等线下平台,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扩大。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